线

顽石论道

雕刻传奇丨林发述

时间:2019-04-12

1929年生,福建省福州市人。别名阿述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、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。师从林友竹,又得林友清指导,擅长人物圆雕。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中国人物画的格调来塑造石雕人物形象,特别注重人物的相貌、体征、神韵、风度的细致刻画和文袖的飘动感。作品线条简洁明快,结构匀称、古朴凝重、诙谐自然、情趣逼真。

linfasu副本.jpg

多人在谈起林发述的时候,会谈这样的往事: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林发述曾与一批优秀的寿山石雕刻界翘楚们,被人们并称为“十六罗汉”。

5.jpg

   除此之外,林发述的雕刻生涯中,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:在早年的邮票以及IP电话卡上,也曾经有过他作品的影子。甚至当年的报刊,都不时有他撰稿的文章。

    也有人喜欢从人际关系的角度,去解读他的地位和成就:他与石界泰斗方宗圭曾是“同桌”,也曾得到东门派大师林友竹、林友琛等人的指导。赫赫有名的雕刻大师陈益晶、林文举都是他的晚辈。

7.jpg

1991年时,他曾雕刻过一件旗降石所制的“刘海戏蟾”摆件。当雕刻完成之后,为他做修光的人,是如今已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林大榕。林发述其人其作之地位,可见一斑。

8.jpg


形神兼备,学而不止 

  人们有时也会从题材的创新上去阐述他对于一个时代的价值。譬如他的作品“鱼游海树”,就曾经创造过一时之风气。整个九十年代,绝大部分的雕刻艺人都曾经创作过这类“海底世界”题材的作品。

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之外,林发述真正值得去探讨的,应当是他的作品中所拥有上世纪60到90年代独有的创作态度。除此之外,更应该得到人们关注的,则是他作品中那些强烈的个人气息。按照一位资深藏家的评论,林发述的作品,当以“形神兼备”誉之。

linfasu222副本.jpg

这样的赞誉不但是中肯的,也是准确的。而林发述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得到这样的认可,来源于他的好学不倦。后辈们尊称他为“述师”,并把以他为起源的雕刻风格称谓“述派”。但他本人,却没有因为自己成了”派“开了”宗“就停下学习的脚步。

直至52岁,他依旧在不断的“拜师”,学习新的东西后,又将这些学到的新元素融入到雕刻里去。他雕刻出的传奇,也是一个年代的传奇。当我们凝视他的作品,依然依稀能够看见那个认真,踏实,学而不倦的年代。

 

林发述 ▏“活着”的石头

林发述的作品是自不断的学习中而来的,却从不僵硬死板。他的作品带着强烈的“活着”的气息,让人能够感受到勃勃的生机。

他的雕刻手法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技巧:清爽的块面,利落简洁,绘画式的人物线条,有着大量繁复的衣纹阴刻装饰……林发述的人物圆雕,往往就像一张人物画的立体成像。精准,生动,毫无冗余,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揣摩与回味。

linfasu33副本.jpg

   当人们审视他的作品时,无论是什么样的年纪,怎么样的教育背景,都会轻而易举的被他的作品所打动。因为无论是举杯将饮的文豪,还是与鸟亲昵对话的罗汉,所表现出的情态,都似乎能在每个人生活中的某刻忽然出现。

只要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,就无法不去欣赏林发述的作品。因为他的作品,和生活没有隔阂。不论雅俗,不设门槛限制,人人都能理解。

linfaxu44副本.jpg

林发述 ▏由绘画中绽放

      时至今日,已是耋耄之年的林发述仍能在提起画笔时精神百倍。他的家中,挂满了他的临摹习作和自创之作。

     有人曾经因为爱他的作品,来到他家中拜访,一抬头见到家中的书画。于是还未问石,倒先想要求画。而他挂在家中的画作,也在昭示着传统书画,正是他那卓绝雕刻的养分源头。

linfasu55_副本.jpg

林发述绘画作品

  长期对于绘画的浸淫,锤炼出了林发述对于线条的拿捏的纯熟。观察他的圆雕作品,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线条清晰,轮廓鲜明。人物衣饰的处理,使用爽快利落的块面来表达,与国画中“大写意”的手法不谋而合。

     在他的手中,石头从不是一个需要猜测的东西,他心中藏笔,起刀成画。石头不是石头,是画纸,是高墙,是沙地,他信手拈来,就能圆熟而就,随心作画。

 lnfasu66_副本.jpg

 

林发述 丨行刀之际,举重若轻

 

  在林发述年轻时,还没有镙机这样的雕刻工具。那时,林发述像大多数人一样以大砂轮打坯造型。他只要坐在砂轮前,一天之内,就能打出七八块的粗胚。有时石料车进内部,发现了新的石体特征,他也毫不在乎。按照他的说法:“变是随时会有的,每块石头都不一样。变就变了,有什么关系呢?当做是一块新石头好了。”

linfasu7777副本.jpg

 

     任何石头,都会被他作为一个起点去做新的尝试。但真正想要雕刻的东西,不遇到合适的材料,他就像一个谨慎的猎手,不到看透看懂绝不动手。而一旦动手,则举重若轻,且一击即中。如此之作,自然溢彩流光,使人侧目。

linfasu888副本.jpg

林发述 丨随石而生的美丽

   回顾林发述的创作生涯,所作最多的石材就是旗降石与善伯石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他最了解这两种石头的秉性。而所有了解雕刻的人都知道:只有了解你的材料,才能做出判断,再赋予更好的工艺,制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。

   有一阵子,寿山采出了大量的银包金、金包银的旗降石。于是,林发述就针对这些开出的石材,开辟出了“苞雕”技艺。保留最多的“包裹感”,在极为局促狭窄的部分,尽可能多的去表达人物的结构、曲线、动作以及神态。

      而他的“民国仕女”系列,则是在心中盘桓了许久。一直到寿山开采出了一批优质的白色善伯石,他才如获至宝,动手雕刻出了一批神态各异的仕女作品。

34.jpg

 

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林发述这些作品成就了一批好石,让它们受到了一大批台湾藏家的钟爱。他的作品也大量流入了台湾的藏界,时至今日回流的数目依旧不多。

 

  林发述之子林其臻曾经十分遗憾的说:“父亲雕刻的作品其实应当说是挺多的。但大部分去了台湾,回流的太少了。”

 

的确,林发述的每件作品,都是一个他与石头之间的故事。这些故事中有太多的传奇,是说不完,也不用说的。一旦遇见了之后,这样的作品,又有谁能够轻易放过呢?回流的不多,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!

35.jpg


电话:0591 83206776
邮编:350001
地址:福州市六一中路382号光明桥珠宝玉石城4楼407
微信公众号
证书查询
版权所有(Copyright):福州原产地寿山石鉴定有限公司 闽ICP备19004366号

雕刻传奇丨林发述

时间:2019-04-12

1929年生,福建省福州市人。别名阿述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、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。师从林友竹,又得林友清指导,擅长人物圆雕。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中国人物画的格调来塑造石雕人物形象,特别注重人物的相貌、体征、神韵、风度的细致刻画和文袖的飘动感。作品线条简洁明快,结构匀称、古朴凝重、诙谐自然、情趣逼真。

linfasu副本.jpg

多人在谈起林发述的时候,会谈这样的往事: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林发述曾与一批优秀的寿山石雕刻界翘楚们,被人们并称为“十六罗汉”。

5.jpg

   除此之外,林发述的雕刻生涯中,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:在早年的邮票以及IP电话卡上,也曾经有过他作品的影子。甚至当年的报刊,都不时有他撰稿的文章。

    也有人喜欢从人际关系的角度,去解读他的地位和成就:他与石界泰斗方宗圭曾是“同桌”,也曾得到东门派大师林友竹、林友琛等人的指导。赫赫有名的雕刻大师陈益晶、林文举都是他的晚辈。

7.jpg

1991年时,他曾雕刻过一件旗降石所制的“刘海戏蟾”摆件。当雕刻完成之后,为他做修光的人,是如今已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林大榕。林发述其人其作之地位,可见一斑。

8.jpg


形神兼备,学而不止 

  人们有时也会从题材的创新上去阐述他对于一个时代的价值。譬如他的作品“鱼游海树”,就曾经创造过一时之风气。整个九十年代,绝大部分的雕刻艺人都曾经创作过这类“海底世界”题材的作品。

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之外,林发述真正值得去探讨的,应当是他的作品中所拥有上世纪60到90年代独有的创作态度。除此之外,更应该得到人们关注的,则是他作品中那些强烈的个人气息。按照一位资深藏家的评论,林发述的作品,当以“形神兼备”誉之。

linfasu222副本.jpg

这样的赞誉不但是中肯的,也是准确的。而林发述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得到这样的认可,来源于他的好学不倦。后辈们尊称他为“述师”,并把以他为起源的雕刻风格称谓“述派”。但他本人,却没有因为自己成了”派“开了”宗“就停下学习的脚步。

直至52岁,他依旧在不断的“拜师”,学习新的东西后,又将这些学到的新元素融入到雕刻里去。他雕刻出的传奇,也是一个年代的传奇。当我们凝视他的作品,依然依稀能够看见那个认真,踏实,学而不倦的年代。

 

林发述 ▏“活着”的石头

林发述的作品是自不断的学习中而来的,却从不僵硬死板。他的作品带着强烈的“活着”的气息,让人能够感受到勃勃的生机。

他的雕刻手法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技巧:清爽的块面,利落简洁,绘画式的人物线条,有着大量繁复的衣纹阴刻装饰……林发述的人物圆雕,往往就像一张人物画的立体成像。精准,生动,毫无冗余,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揣摩与回味。

linfasu33副本.jpg

   当人们审视他的作品时,无论是什么样的年纪,怎么样的教育背景,都会轻而易举的被他的作品所打动。因为无论是举杯将饮的文豪,还是与鸟亲昵对话的罗汉,所表现出的情态,都似乎能在每个人生活中的某刻忽然出现。

只要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,就无法不去欣赏林发述的作品。因为他的作品,和生活没有隔阂。不论雅俗,不设门槛限制,人人都能理解。

linfaxu44副本.jpg

林发述 ▏由绘画中绽放

      时至今日,已是耋耄之年的林发述仍能在提起画笔时精神百倍。他的家中,挂满了他的临摹习作和自创之作。

     有人曾经因为爱他的作品,来到他家中拜访,一抬头见到家中的书画。于是还未问石,倒先想要求画。而他挂在家中的画作,也在昭示着传统书画,正是他那卓绝雕刻的养分源头。

linfasu55_副本.jpg

林发述绘画作品

  长期对于绘画的浸淫,锤炼出了林发述对于线条的拿捏的纯熟。观察他的圆雕作品,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线条清晰,轮廓鲜明。人物衣饰的处理,使用爽快利落的块面来表达,与国画中“大写意”的手法不谋而合。

     在他的手中,石头从不是一个需要猜测的东西,他心中藏笔,起刀成画。石头不是石头,是画纸,是高墙,是沙地,他信手拈来,就能圆熟而就,随心作画。

 lnfasu66_副本.jpg

 

林发述 丨行刀之际,举重若轻

 

  在林发述年轻时,还没有镙机这样的雕刻工具。那时,林发述像大多数人一样以大砂轮打坯造型。他只要坐在砂轮前,一天之内,就能打出七八块的粗胚。有时石料车进内部,发现了新的石体特征,他也毫不在乎。按照他的说法:“变是随时会有的,每块石头都不一样。变就变了,有什么关系呢?当做是一块新石头好了。”

linfasu7777副本.jpg

 

     任何石头,都会被他作为一个起点去做新的尝试。但真正想要雕刻的东西,不遇到合适的材料,他就像一个谨慎的猎手,不到看透看懂绝不动手。而一旦动手,则举重若轻,且一击即中。如此之作,自然溢彩流光,使人侧目。

linfasu888副本.jpg

林发述 丨随石而生的美丽

   回顾林发述的创作生涯,所作最多的石材就是旗降石与善伯石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他最了解这两种石头的秉性。而所有了解雕刻的人都知道:只有了解你的材料,才能做出判断,再赋予更好的工艺,制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。

   有一阵子,寿山采出了大量的银包金、金包银的旗降石。于是,林发述就针对这些开出的石材,开辟出了“苞雕”技艺。保留最多的“包裹感”,在极为局促狭窄的部分,尽可能多的去表达人物的结构、曲线、动作以及神态。

      而他的“民国仕女”系列,则是在心中盘桓了许久。一直到寿山开采出了一批优质的白色善伯石,他才如获至宝,动手雕刻出了一批神态各异的仕女作品。

34.jpg

 

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林发述这些作品成就了一批好石,让它们受到了一大批台湾藏家的钟爱。他的作品也大量流入了台湾的藏界,时至今日回流的数目依旧不多。

 

  林发述之子林其臻曾经十分遗憾的说:“父亲雕刻的作品其实应当说是挺多的。但大部分去了台湾,回流的太少了。”

 

的确,林发述的每件作品,都是一个他与石头之间的故事。这些故事中有太多的传奇,是说不完,也不用说的。一旦遇见了之后,这样的作品,又有谁能够轻易放过呢?回流的不多,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!

35.jpg


电话:0591 83206776

邮编:350001

地址:福州市六一中路382号光明桥珠宝玉石城4楼407

版权所有(Copyright):福州原产地寿山石鉴定有限公司 闽ICP备19004366号